欢迎来到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德育园地

校训:诚、毅、博、勇

德育园地-南山笋

南山笋第105期4版

来自:南安一中    发布时间:2018-01-08    阅读数:8562








文本框: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演出,为禁止观众猛拍猛录,先是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后又动用镭射光笔照射观众,然而却无助于现场秩序的维护,反而让秩序时好时坏。事后,爱乐乐团声明不欢迎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或许有人会认为艺术的高雅性注定了其不可能完全为修养参差不齐的普通大众所拥抱,爱乐乐团的做法无可指摘。然而,这种动辄板起面孔的高冷姿态真的对吗?我认为,这不仅无助于艺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培养公众素养的过激行为,确实干扰到了会场的秩序,也称不上尊重艺术,基于此,爱乐乐团为维护现场秩序而有所行动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其方式的正确与否却有待商推了,用镭射光笔照射此类不文明之举来回击观众的不文明之举,本身即是一种自我矮化,“不欢迎不尊重艺术的观众”的高冷声明更暴露了其曲高和寡姿态背后包容的缺乏。
诚然,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人均素质并不高,公众公共意识淡漠也非个例,此次爱乐乐团碰上的情况也只是“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所代表的国民劣根性的又一次集体显现。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观众们对艺术的尊重程度还不够高、公共意识还比较淡薄就将他们拒之于音乐会的门外,也完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点时间,不妨想想,欧美的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明制度也并非一开始就很健全,现在能平心静气坐在交响乐会场欣赏音乐的西方乃至日本、台湾民众当初可能也只是娱乐、艺术不分的人。因此,爱乐乐团应做的,是以多些文明温度,多些包容之心的态度对待观众,比如,在交响乐音乐会开场前先谦和有礼地强调下会场秩序,亦或是在观众购票时发出温馨的提示信息。
有人曾说:“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在哪里,中国便在哪里;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相信只要爱乐乐团选择光明,选择用包容文明的姿态面对尚处在公共意识淡漠,对艺术尊重程度不够的黑暗中的观众,而非以曲高和寡的姿态熄灭灯火,那么中国的未来便不黑暗,公众的公共素养的提升与艺术真正走向普罗大众,也就指日可待了。







文本框: 第4版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卡尔维诺         2016年5月




























 本版编辑:黄卿毅 

文本框: “我们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爱乐乐团官帖如是说。近来,台湾知名爱乐乐团到大陆演出,针对观众猛拍猛录的现象,他们给出了如是回应。
当看到这条帖子时,我的确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不满。只是,这其中的每一个字又何尝不是一块冰冷的石砖,最终堆砌起一道高冷之墙,将艺术高高挂起,把人们拒之门外。我想这样做仍是有些不妥。
诚然,我们应该可以理解爱乐乐团的无奈。交响乐团本就与娱乐演唱会不同,在形式上,它们也许更加高雅。作为爱乐乐团的一分子,当他们看到观众猛拍猛录,内心对艺术固有的崇敬感似乎被人侵犯,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最终也破坏了演出肃然的氛围。
只是,一句“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不也浇凉了观众们对艺术热情的心吗?这真的是从事艺术的人该有的处理方式吗?
我想,这或许是不妥的。何谓艺术?它是源于生活的,来自于人,来自于心。离开了听众,它便失去了为人们创造美,服务社会的效用,对艺术最大的尊重或许是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们。爱乐乐团给出这则帖子,实际上也是在将艺术与人们隔离开。这样的回应实在有些冰冷,也与艺术内在的温暖本质相悖。是借艺术之名,树高冷之墙。
在这场热门的演出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的冲突。文化消费愈加丰富的时代,人们也开始去欣赏许多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人们也许不是内行人,不懂得欣赏的方式,以致在激动之时拍照录像。但作为那些从事艺术的一方应从艺术的本质出发,试着包容,试着理解,用更“艺术”的方式温和对待。当艺术与你我分开,不也熄灭了艺术与人们之间该有的激情的火花吗?简单地把观众定性为不尊重艺术最终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在为观众摇旗呐喊,只是希望爱乐乐团的处理方式可以更具人文关怀。当艺术类的鉴赏越来越丰富,受众人们的艺术素养还有待提高时,从事艺术的人们应尝试地包容、引导。可以是在小男孩撞倒名画时,主办方温柔的原谅,也可以加强欣赏艺术注意事项的宣传,总之,不应将艺术高高挂起。
君士坦丁主教说过:“当说出‘你’和‘我’这两个字眼时,就已经熄灭了我们之间爱的火花。”一样的,艺术不是让它和更多的观众隔离,束之云端,而是应和人们紧密交融。希望爱乐乐团也可以多去感受听众们热情的心吧!

文本框: 小王:
展信佳!
听闻你为家族聚会一事而恼,这种苦恼我亦深有体会,但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参加家族聚会而不是推托,毕竟这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与陪伴的体现。下面请让我谈一谈:礼为中华传统美德,应当守住。
同为年轻人的我,很理解你为何不愿参加家族聚会。顾名思义,家族聚会是家族成员汇聚一起,或吃喝、或交谈,互相了解近况,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方式。既然是家族成员的聚会,就避不开长幼之分;既有长辈晚辈之分,身为晚辈的我们,总免不了被追问各种情况:学习、工作、恋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怯于向长辈侃侃而谈,更有甚者,被追问的次数多了,或是被问到不如意之事,心中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想来,你也是因为这样,才不愿参加这类家族式的聚会吧!
纵是如此,家族聚会还是有必要参加的。诚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此理非理性,而指缘由,家族聚会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可以让你我在匆忙的脚步下,抽出一段“静止”的时间来陪伴父母亲人。迫于各种原因,我们可能无法时时陪伴亲人身畔,春看万物萌生,夏看草木葱茏,秋观硕实佳枝,冬赏雾淞飞雪,但难道连一次聚会的时间也吝于给出吗?再者,中华之传统以孝为先、以礼为先。我们更是应当谨以这二字为首,敬爱、礼待父母长者。多次借故缺席家族聚会,又岂是守孝、守礼的行为?故而此类家族聚会,我们还是应该参与的。
其实,如你这般不愿参加家庭式聚会的并非个别。归根究底,成长于家庭小型化之当下的年轻一代人,从小便熏陶于“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之下,告别了几世同堂式的家庭模式,习惯于与父母双亲的“三人行”,让年轻一辈的我们不再擅于与亲戚朋友寒喧,而孝礼这类儒家伦理于时下看来,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繁冗耗时,年轻人避之唯恐不及,也不奇怪。然,礼在某程度上延续了日益式微的传统文明与国学智慧,它借以聚会的形式,将日益淡漠的亲情凝聚,由此观之,其意义仍是深远重大的。
我不认为孝、礼仅是一场聚会可见彰显,但我想,守信、孝礼仍是你我的责任,家族聚会的参加与否,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唯君思之!
此致
敬礼!
笔友:一平  
日期:2016.3.23

文本框: 近日,对于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演出的过程中,观众的猛拍与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的用镭光直接照射违规观众的行为引起了一片热议。我略有关注此事,有些人厌于粉丝的“情不自禁”,有些人恼于工作人员的“粗鲁对待”。而我认为艺术的欣赏需要尊重。
固然,就粉丝在良好的氛围的感染下,做出猛拍猛录的行为来看,其表达对艺术的热爱的初衷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在热爱的表面下还需要理智来塑形。而不是让其四散,变成无组织、无纪律的热情。
尊重艺术是欣赏艺术的表现。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的琴声时用的是这样一句话:“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对艺术的欣赏理应是在静默中回味、探索,而不是在喧闹中猛拍猛录。这暴露出的可能是观众对被扣上“台湾乐队”帽子的爱乐乐团的追星,而不是出于对艺术的鉴赏。否则,又怎会让手机屏幕分去自己的注意力呢?且表演场地早有字幕向人们提醒不是摄影录音。在本身对艺术的热爱与外界的提醒下,却不能阻止观众的猛拍猛录行为,这无疑给了我们网友当头一棒:对艺术的热爱难道只能依靠把艺术占为己有吗?
对艺术的热爱是需全身心地投入欣赏之。热议中,不难看出观众对表演的猛拍猛录有着要把艺术占为己有之嫌。龙应台说过:“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你的眼睛,你的心?”此句反映的正是粉丝的行为的不妥之处。带上机器欣赏艺术,无疑是给自己与艺术的接触隔上一层膜。尊重艺术方能真正欣赏艺术。
推及社会,倘若人人都以“热爱”为借口,明目张胆地违反规定,则社会秩序何在,社会安宁置于何处?因此,尊重之人者,大人者也。
“当感情压倒理智,就是罪恶产生的原因。”只有能理性、遵守规则地对待艺术,才能说是真正的热爱。只有当你真正热爱艺术才会理性、尊重地对待艺术。
让尊重长留于我们内心,播下艺术的种子、艺术需要“尊重”的呵护,“尊重”需要艺术的灌溉。
艺术需要尊重。






文本框: 一封给小王的信,文本框: 高三年十班  梁铭泓






















高三年十班   庄倩岚

文本框: 莫让艺术“高高挂起”,文本框: 高三年十六班   洪阿玲






































































105







高三年十六班   林颖




<

咨询热线

0595-86382402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9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