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德育园地

校训:诚、毅、博、勇

德育园地-社会实践

南安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来自:南安一中    发布时间:2014-09-17    阅读数:3016

 南安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的设置说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的的到来,这一切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领域。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并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二、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是时代发展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以往的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是一门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是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②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③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⑤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⑧形成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它在学分结构表中所占的学分比率是最高的,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课程地位非常重要。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中,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是主人,教师只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选题,自由结合,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为特点的课程。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它的显著特征。

2、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个学分。基于高中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等因素考虑,一般要求每生一年级一个课题,二、三年级一个课题,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时间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高一年级~个课题(5学分),时间不少于90课时;高二、三年级一个课题(10学分),时间不少于是180课时。

3、课题的组织与申报

(1)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拟定。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知识结构拟定不少于十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及各课题的指导教师并于第四周周二前把第一期研究课题报送教研室。(研究课题分为专业理论研究(奥赛班)和学科知识拓展研究,其中学科知识拓展研究题目应紧密结合教材,如把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讨论、家庭实验、社会实践等题目加以充实扩大)。

    (2)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选定。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断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密。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题选定需研究学习的课题并把学生选题表以班级为单位送交教研室存档。

(3)根据实际需要,研究性学习课题可大可小,研究时间可长可短。学生每一研究课题结题后,教师都应给予评价记分,及时补给新的研究课题。

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型。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比较单纯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因而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较多地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深究活动。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学科教师、由学科教师聘请的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周、几个月、半年、一年等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5、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经常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行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人探究问题的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认识。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尽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形成“作品”等。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扶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向学校汇报。

(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l、课程的结构

根据我校传统和课程资源实际情况,设置如下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基本内容

必修学分


社会实践

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基地训练


6


工业、农业、商业等体验性活动

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等活动

校内各种社团活动



社区服务

共建文明社区公益活动 



2

科技、环保、人口、法制、文化等社会宣传教育活动

校园值日服务活动

帮贫助困、慰问孤寡老人、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对象服务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服从于综合实践课的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高中3年中,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每学年一周(一周军事训练、一周工、农、商等体验活动,一周外出参观调研和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共6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完成10个工作日(文明社区共建活动和校园值日服务共6个工作日,为全体学生必选项目;其余项目则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完成4个工作日以上)2学分的社区服务活动。

 2、课程实施

(1)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①高一年级:以军事训练为主,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初,时间为一周。建立新生军校,依托73889部队和南安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由政教处和该年段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

 军训内容为基本队列训练、野营拉练、参观军营、听国防知识讲座,把国防教育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把解放军优良的军风、军纪、军容、军貌引入学校,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新生综合素质。

 ②高二年级:以参加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等体验性活动和生存锻炼为主,依托学校联系的共建单位,由政教处、下年段行政和该年段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时间为一周。要组织该年段全体学生去接触社会各行各业,参与实际的行业活动,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劳动意识和技能,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③高三年级: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为主,时间为一周。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由政教处和下年段行政干部以及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具体组织实施,该活动主要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则以小组形式进行,8人以上为一组,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以学校周边和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机构、种养大户、乡镇企业家或其他典型人物、特殊群体、特殊事件为对象,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感悟,提高社会责任感。    .

对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参与到团委会、学生会、文学社、科技和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团体中去,培养兴趣特长,丰富生活和人生阅历。

(2)社区服务的具体实施内容和时间安排

 ①参加学校所在地——溪美办事处的文明社区共建活动。此项活动由班主任或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统一组织开展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3月份学雷锋活动月或与办事处商定的其他时间进行,每位学生必须完成2个工作日。主要是参加社区的环保卫生、交通秩序维护、拥军优属、科普活动、文娱活动以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②社会宣传教育和帮贫助困活动。此项活动由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牵头,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每组至少由8人组成),以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主要是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和保健宣传、环保宣传、墙报板报制作、帮贫助困、慰问老人、为残疾人和幼儿服务等。  

 ③校园值日服务活动。把我校开展多年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纳入社区服务范围。该活动主要由学生会牵头,组织学生会干部、各班班长和学生轮流值班,负责学生的出勤、行为规范、课间操眼保健操、班报和学校的环境卫生、文明督导等工作。此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有助于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该项活动由政教处组织实施,班主任协助配合。

 ④此外,学校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条件,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步骤

  ①拟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一般由负责组织部门如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年段、班级、社团或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的基本架构包括:实践主题与服务项目、实践与服务目标、实践与服务持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等的责任规定及其他附件等。如有必要,还可制定书面的实践与服务指南。

 ②开展相关培训。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与服务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与服务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如何进行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

 ③实施实践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与服务经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社区的配合支持,取得最佳成效。

总结交流反思。学生要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反思。学生必须在参加活动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反思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和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四、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在活动指导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l、学生方面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要素

 (1)学生的态度。学生参与状况、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

 (2)学生的体验、知识的应用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

 (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过程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和增长情况,在活动中施展个性和才能发挥程度。

  2、教师方面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要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统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1)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设计能力。

  (2)组织指导、管理协调与应变能力。

  (3)评价导向是否正确。是否重视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探究创新、合作状况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学生评价的方式

 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提倡协调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l、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学生通过反思评价自我调楚、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以便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探索的成果、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让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评价,使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要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 用,以促进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健康有序地开展,并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在具体操作中,采用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等方式。

(三)学分的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室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除上述基本认定程序和内容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组成部分还应有自己的认定要求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

具备下列条件,可得到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有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达到规定的课时。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复议。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是要有参与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的对象方式或组织者的有效证明,如实践单位或服务接受单位负责人写明的活动项目、内容、时间、联系方式并签章,无单位的由组织者或带队教师签署证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要有签到本;二是要有学生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如学生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体会或小结等内容。

 学分认定由学校课程指导中心在每学期组成评审组具体负责实施。评审组成员可以由以下人员组成:学校领导、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学生代表、导师代表、社会人员(社会活动)等。

 四、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l组织保障

(1)机构:

组长:王声云

副组长:陈国璋 杨进明 王志红 林金途

  员:林少安 戴南阳 吴志峰 陈兴利 蔡培强 黄沿海 傅跃进 杨淑延庄   洪奕迅 黄志超 李玉南 陈银燕 赵世亮 黄明坂 刘长芃

(2)职能:

①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指导制订年段和班级实施方案;②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③规范全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如活动主题或项目管理、过程档案管理、活动成果管理、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管理等。

 2、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的开发,加强校内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3、根据本校实际,建立本课程教师承担指导任务制度、工作量计算制度、培训进修制度等,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的本课程教师队伍。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有特长教师向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发展。

4、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状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纳入高中毕业生学业评价的范畴。每位教师都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指导和课程资源开发的义务与责任,其工作量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学校要建立教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工作的考核机制,创设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导向机制。该工作由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和教研室负责。

5、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力所能及地增加现代化教学资源。学校要确保活动经费到位,并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场地和设施,给予活动研究成果(论文、经验总结等)奖励。

咨询热线

0595-86382402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9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