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学校概况

校训:诚、毅、博、勇

学校概况

南安一中“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高中部

南安一中“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高中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南安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南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带教师、带教研、带教学”专业练兵活动的通知(试行)》等文件精神,并进一步学习贯彻南安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再动员大会精神精神,结合学校2017—2018学年度提升教育质量实际工作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我校《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高中部)》。

一、存在问题

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面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县域示范性高中如何提升教育教育质量?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如何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办学绕不过去且值得探索的教育难题,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发展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把建设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学校的关键拐点。

在这一拐点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越、行稳致远?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一直带领着全体教师与时间赛跑,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进,2018年中高考成绩、学科竞赛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变革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建设方面

1.课程结构还需梳理

已经初步建立并需要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有待梳理,实现体系的科学性,以便于进一步落实符合2017年版课程标准要求的各个学段课程安排。已经初步建立的课程体系在个性、特色体现有待进一步完善充实,以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

2.课程师资有待保障

课程的开发、持续实施等缺少必要的师资保障,特别是家长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日益凸显,含优质教师、各级名师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优质教育师资供不应求,课程建设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构建。

(二)课程实施方面

1.教育教学瓶颈凸显

新高考、新课标、新课改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求要有成绩说话更要有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高校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等升学考试竞争更大,教育教学瓶颈凸显。再者,县级南一本身资源有限,生源综合素质整体不高,家长、社区或者其它社会资源比不上地级市区学校,并且远远没有盘活起来。在此种种基础上,学校教育教学瓶颈日益凸显。

学校瓶颈。硬件设施亟待完善,软件条件更须提升。资金投入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群体长期功利性教学思维,静不下心来,群体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对新高考、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瓶颈。高考成绩本一率如何突破80%?特优生培养如何实现680分?学科竞赛如何进一步突破省集训队、国家集训队人数?学科关键能力如何提升?跨学科校本课程等高端课程开发能力如何提升?这些都是我校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分层教学是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瓶颈之一。在分层教学具体推进过程中,如何达到精细化、精确化分层?相应分层评价、分层测试等配套措施也未健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的专业提升、评价方式等也是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分层教学的理论、实践研究只停留于初级阶段,对不同能力层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目前只停留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外在的、助攻型的辅助手段,没有形成提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能力层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速度突破“最近发展区”或“临界区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更加高效的核心教育措施。因此,无论在学科拔尖、本一率80%的突破、高考总分680分以上的培养,还是学科竞赛省集训队、国家集训队等更高层次的突破遭遇天花板效应的处境。

学生瓶颈。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学习习惯养成有待提升,学习的严勤实钻劲头不足,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个体能力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两个校区生源差异明显;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对学生成长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

2.教学模式有待实践

“一体二维”教学理念在学校层面已经形成一定共识,但是在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的新形式下,还需要进一步为全体教师在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新课改要求,在具体教育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践行、提升。

(三)队伍建设方面

1.师资结构有待完善。

教师队伍布局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年龄结构、区域构成、能力层次、学历职称等均有待调整,跨学科、综合型教师严重缺乏,具有课程开发、持续实施和有效评价的教师不足,在省市教育界有影响力的教师普遍年龄老化,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师梯队培养仍需加强。

2.专业发展缺乏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撑平台,许多教师忙于琐碎的事务性教育教学工作,甚至陷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新高考综合改革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存有疑虑,甚至存在小市民的功利心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同时,学校管理制度、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也有待完善。

3.管理人才后继乏人

管理队伍处于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一校两区背景下,管理人才更显匮乏。个别领导干部存在大局观、全局观不足的现象,存在老好人思想、小市民心态,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惰性心态,关键品格不足;部分行政人员工作思维定式、惯性思维严重,少作为、不作为。面对时代发展变化、高考综合改革大环境,个别管理干部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敢于担当等必备能力不足,还不能适应学校高速发展的需求。新生代管理人才虽然正逐步崛起,但还处于细节型、事务型管理层面,思维缺少理性深度,行动缺少全局观念。

4.两区管理经验不足

“两区办学”是市委、市政府做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两个校区扩大了办学空间,给学校带来诸多发展机遇,但也给学校管理人员、管理力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带来诸多挑战,特别是后勤管理、教学管理,如两区校园环境完善改造、教学成本上扬、教学秩序受挑战、管理实效打折、教学服务与监控薄弱等。两个校区在协同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有待进一步努力。

二、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教育民生工程目标、新高考综合改革总体精神、全国及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兼顾公平和质量等党的教育方针路线,积极落实南安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再动员大会精神,以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立项工作、福建省义务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高初中省市优质学科课程建设和各级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契机,以《‘固本立人,一体二维’综合改革实践方案》、《校长如何“带教师、带教研、带教学”专业练兵活动方案》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追求教师的专业创新发展,落实高中教育多样化与全面化、特色化与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的个性文化特征,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

三、组织机构

成立南安一中提升教育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提升教育质量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评价等工作。

组  长:陈国璋

副组长:陈兴利、洪奕迅、黄沿海、李忠耀、苏文德

成  员:吴志峰、林少安、黄志超、戴南阳、蔡培强

2019届  负责人:洪奕迅      年段长:陈东红 李志鹏 王春波 徐彬城

2020届  负责人:黄沿海      年段长:叶墀龙 黄曙光 

2021届  负责人:苏文德      年段长:张伟民 王美婷 

江北校区高中部:陈兴利      年段长:曾小全 黄剑锋 戴耀艺 吴水荣

四、发展目标

(一)长期目标:百年名校

长期目标:两区并行,共铸品牌,共创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高中部全国知名全省一流、初中部全省知名泉州一流的百年名校。

我校在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指导下,围绕《‘固本立人,一体二维’综合改革方案》推进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进一步形成共识性高、可行性强的校长意志导向,举校上下不断在树立共同发展愿景,“没有质量就没有尊严”、“以有限而高效的时间换发展空间”、“如何弯道超车、如何变道超车”等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内心,成为教师改革的源动力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展望是:共同推进我校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立项工作、福建省义务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使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宽广的成长与发展空间的人民满意的现代百年名校。

继承优良传统、开拓崭新局面为人的发展服务,这是是南一教育的根本,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教育服务的宗旨。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校如何实现从成长到优秀、从优秀到示范、从示范到特色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名校目标?内涵框架和策略体系是什么?我校认为南一百年名校的内涵包括:

1、文化南一

文化南一体现南安一中内在品格与外在风貌,是南一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文化南一的内核首先是建立在学校人文沃土上的“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次是“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南一精神;再次是体现文化发展取向与教育价值取向的校训——“诚、毅、博、勇”。百年名校不止于有高楼,有与之相匹配的老树名花,更有承载于环境的文化积淀,以及在这文化南一的环境中成长、成熟的“南一精神”。建设“文化南一”要求学校能很好地继承八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南一精神”,继往开来,赋予其时代新的内涵,使学校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更加丰富、更加坚实、更有时代性,更能体现学校的教育追求。

2、特色南一

我校在办学特色建设方面,经过多次讨论思考,最后决定从我校的特色项目入手,形成“特色项目(艺体特色、竞赛特色、管理变革)——学校特色(选课走班)——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来发展,在开足开启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家长、校友、社会乃至高校多方合力,从而建设优质南一,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增强社会认同,使学校不仅具有聚集效应,而且拥有示范效应与辐射效应,最终建设形成“特色南一”。

我校建设省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也是建设“特色南一”的过程,学校倡导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以特色项目引领实验性实践,以实践中促进创造性,以创造性展示示范性,实现特色南一的建设。

 3、品牌南一

让特色成为品牌,品牌是特色的发展。品牌南一是学校教育价值目标追求的体现。建设“品牌南一”,是在基础学校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基础上,要求学校要持续孕育新的教育思想与新型育人模式的先导,追求形成学校育人创新机制,提升人的创新意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更好地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选才。这是百年名校的奋斗目标。

因此,追求品牌南一,不仅仅是培养优质的学生,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而且是要从整体上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思想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升学校,使学校在人文精神、科学创造、教育思想、课程建设等方面继续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行列中具有个性特质和独特地位,扩大学校品牌效应。

 (二)近期目标:本立人

以“福建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为契机,创设和谐校园氛围,实现“四台”搭建、“四园”建设、“五化”校园、书香校园等项目,探索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内在的学理基础,形成学校的核心凝聚力,推动教育质量三年内实现以下目标:

1.卓越教育有成效。卓越教育指向的是每位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实现每位学生自我最大化能力的提升、素养的达成。就应试教育成绩而言,清华、北大考取人数力求突破8人以上,中国顶尖大学联盟(C9)录取人数力求突破28人,985、双一流、211等名牌大学录取人数突破350人,本一上线率达80%—85%,文、理科平均分位居全省前15名。

2.学科竞赛再攀高。高中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每年获得全国奖2—5人,省一等奖15人次以上,获奖人次稳定在全省前列,全国500强之内。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以及其他学科竞赛五年内实现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3.办学特色显实效。体育与健康、生活与艺术等指标均居泉州市前列,体育传统校项目建设有新的突破。并在社团类、艺体类、特优生、辅优类、转差类、临界生等课程上实行分层教学、走班教学,为新课改选课走班先试先行,积累提供可资借鉴的风险规避、实践路径等成功范例。

五、行动思路

学校高中部教育质量提升面临三大拐点: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开始推进,这是牵动我校综合改革的“发动机”,是我校办学发展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从成长优秀转向示范特色发展阶段的拐点;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立项已通过,以改迎评、以建迎评、以发展迎评是学校落实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拐点;2019年建校80周年教育教学成果展,我校将凝聚近十万校友力量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办学发展方向展开大讨论,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财力、资源等多方面支撑。

面对以上三大拐点所必然带来的教育转型,作为县级南一,我校始终立足于自身历史与现状,不断探寻发展之路,用批判性地继承这一思维回看过去,用发展的眼光剖析今天,将始终坚持“没有质量就没有尊严”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价值观,将“固本立人,一体二维”确立为学校综合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方面,溯源以“固本”。即做好三个坚持:坚持南一教育思想的本源,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坚持学校的教育本体,即“能力大者则为国奉献,能力小者则为家奋斗”的家国情怀教育观念;坚持南一的完人教育本色,即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立人”以发展。即赋予传统以时代“立德树人”内涵,与时俱进,探寻南一的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富有“南一精神”、结构梯队合理、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着力培育具有合格的公民素养、崇高的家国情怀、开阔的全球视野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甚至领军人物。

时代风口呼唤改革,高考新政亟待驱动,在“固本立人”这一基本策略的指导下,学校秉承时代要求,推进核心项目引领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激活管理机制,坚持构建课程载体,坚持变革课堂形态,做好前瞻设置,努力确保本期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更努力确保实现学校在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成功转型,为实现百年名校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核心项目引领——落实“三带”方案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核心在管理。换句话说,“教育质量怎么样,好不好?”问题指向“校长为何‘带’、如何‘带’、‘带’得怎么样?副校级如何‘带’、‘带’得怎么样?各处室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年段长、备课组长如何‘带’、‘带’得怎么样?教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学生如何‘学’、‘学’得怎么样”。这里涉及到管理者特别是校级领导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中学教育阶段而言,肩负育人、选才两大责任。教育责任、任务如何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校牢记使命,深感危机,始终以标杆意识、科研意识投身“课程领导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创新管理实践研究活动,既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发展前景,脚踏实地,又站到高考综合性改革的高处,抬起眼光,扫视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彩世界,在发现“外部精彩”与学校现状之间找到落差,从而引领学校的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在看到问题的基础上,立足课程建设与实施,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整体性思维,建构科学可行的操作系统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落实、提升“课程领导力”。

(二)课程载体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载体在课程。实现学校的教育转型、个性发展,其重要载体是课程。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与个性,可以通过学校文化、课程、教师与学生四个要素得以体现,其中又以课程为核心,课程可以彰显学校文化,课程可以成就教师,课程可以造就学生。

学校进行基于落实国家课程、发展学校核心素养的“一体二维”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着力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观察,教师课程观念的确立与统一,课程建设共同体(学科、跨学科;家庭、企业、社区乃至高校)的构建与完善,课堂形态的探索与构建,课程教材的编纂与出版。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既是实现学校教育转型的重要探索,也是学校探索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课堂形态革新——落实一体二维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焦点在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集中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课堂没有变化,教与学的关系没有调整,教育转型就无法实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不断思考和审慎定位中,我们认为,课堂本质是课程、学生、教师三个生命体之间多元多层次的对话过程,课堂的宗旨与归宿是提升师生的生命智慧。基于这种课堂理念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从根本上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开始了教育转型和内涵建设中的课堂追求,通过“一体二维”课堂形态变革的实践落实和完善校长“固本立人”理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四)教师主体激活——突破专业瓶颈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和开展优质教育所必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发展程度甚至决定学校的发展高度。

本计划期内,学校继续坚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以文化认同、专业发展、整体进步、结构科学为核心,通过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平台构筑、路径拓宽四大板块相辅相承,重视人才引进,重视教学研结合,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内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使每位教师成为“南一精神”的追随者,教育目标的追求者,学科素养的示范者,课程建设的践行者,课堂变革的促进者,并在这一过程中,坚定专业信仰,提升专业智慧,促进专业自强,不断努力向“三通”(通知、通识、通才)发展,锻造出一支高质量的能够承担起学校未来发展重任的优秀教师队伍。

六、具体实施

(一)办公室

1.工作小组

组长:陈国璋

成员:吴志峰 刘长芃 陈银燕 陈琳东 张伟民

2.基本思想:

坚持“固本立人”的校长理念,深入领会和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党政工作思路,坚持管理、服务与效能相统一原则,树立“让想干事的有事干,有事干的能干成事,干成事的有发展空间”的办公形象,立足校办职责,树立服务意识,公正公平地做好各项人事工作,配合校长室做好教职工绩效考核、继续教育、日常考核、教职工工资增加、职评、教师招聘等相关工作。

3. 具体措施:

(1)加强政务工作。努力做好学校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工作,保证学校政令畅通,使学校各项工作快捷高效。协助做好教师学历提升、业务培训、子女读书求职等工作。

(2)完善激励机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最新要求,修订职称评聘量化、绩效考核等各类方案落实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方案,落实奖教基金合理分配相关方案。主导建立开放、公正的教师激励机制,将绩效考评、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工作向教育质量好的、教学成绩优秀的及中青年教师倾斜,引导教师将教学任务同个人目标相结合,激发教师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奖教基金,切实提升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探索能上能下的支撑制度,修改职称评聘制度,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3)落实人才引进。重视解决教师基本需求和高层次人才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紧缺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争取对优秀外域教师的引进政策,重点突破博士生教育人才引进工作。高中部实行面向综合性大学研究生、部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等公开招考应届毕业生,初中部实行面向全南安市公开选调优秀教师。

(二)德育

1.工作小组

组长:洪奕迅

成员:黄志超 陈建设 陈聪贤 曾小全

2.基本思想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眼光的世纪公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以“固本立人,一体二维”综合改革方案为抓手,坚持弘扬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完善德育策略,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形式,发挥德育导向作用,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努力构建具有南一特色的高中学生德育体系,开创学校德育新局面。

3.工作目标:

1)盘活家长、校友、社区和高校等多方资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2)严抓纪律,创新社团活动,落实三级管理,优化行为规范养成、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3形成创建温馨校园、平安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若干策略。

4.实施内容:

1)基本思路:在创新发展中完善德育策略

“规范养成,自主管理,课程构建”是学校德育基本策略。

“规范养成”是学校德育基点与支撑。整合利用本校的文化底蕴、制度规章等一切有效资源来引领德育、浸润德育,创新德育管理,构建三级管理体系。

“自主管理”是学校德育的目标与追求。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以养成学生为人、行事和终身发展的基本德性与价值体系为目标,以社团、班级、宿舍等自主管理为载体,在具体的自主管理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内在构建自身道德素养,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强化并内化道德素养,进而落实理想信念、兴趣特长、文化判断力、道德判断力、价值判断力等德育目标。

“课程构建”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德育课程的构建是在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盘活学校、家长、校友、社区、高校乃至各级党委政府力量,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完善,鼓励并支持各界力量与学校共建德育课程,如通过家长学校、企业等,开展家长(社会)职业体验课程,启发学生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个人生涯规划;通过校友力量,开展80年教育教学成果展作品征集,开设校友讲坛,如王赎回先生的《诗词吟诵与创作》,提升学生对校史、地方文化等的认同感;通过高校教授专家进中学、高校各类学习体验等,开拓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爱国情怀、报国志向的确立;通过党委政府相关政策,利用海外华文教育交流基地,开展海外异域文化教育交流,积极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文化,提高华裔子弟的归属感、认同感,同时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拓展学生全球视野。

通过不断丰富、完善以上策略的内涵,我们将从空间上拓展德育天地,从素养上延伸德育教育,富有创新性地落实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践行。

(2)核心任务:在课程建设中丰富德育内涵

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基本德性与价值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托于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尝试将显性与隐性德育课程相结合,在继续完善已有德育课程(学科融合类、社会实践类、自主参与类、主题活动类)的同时,着手构建仪式教育类德育课程、游学体验类德育课程,以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课程体系的完善,做好相应评价体系,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做好学生过程性、描述性等综合素质评价配套方案,从而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具体德育课程如下:

导师相伴有规划:试行导师制,师生双向学者,并适时推行同伴导师制、学长导师制、专任导师制,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全程、全方位导航;高一年段起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助力自我认知、自我规划、目标定位、实现梦想,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得失、分析学情、制定规划等。

学科融合有深度: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具体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科素养、学科道德、科学品质等德育内容的渗透,通过师生共同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本学科乃至跨学科的价值观、历史观、科学观等,增强价值判断力。

社会实践出品牌:强调体验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完善道德规范,升华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卫生保洁活动(个人、宿舍、教室、劳动区)、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自主参与有活力:以社团为载体,充分盘活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仪器设备等各项资源,强调突出“自主”,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学生可持续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宗旨。

主题活动有序列:将班会、合唱比赛、军训活动、运动会、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毕业典礼等课程化,时间上固定化,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构思、组织及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雅的文化品位、健康的体魄等。

仪式教育树榜样:将升旗仪式、新生动员大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百日誓师等课程化,主题系列化,内容模块化,形式多样化,在提升德育效果的同时,激励学生彰显个性,展现“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当代校园文化的魅力。

游学体验大视野:充分借助家长、企业、社会、高校乃至党委政府力量,开展职业体验课程、高校游学课程、海外游学课程等,在国内外游学体验中,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领悟,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主要探索:转变管理模式创新德育路径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成长的主体;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是非观,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愿望,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给他们以自强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本规划期内,基于“人本管理”的管理理念,学校将尝试践行“三自”(自我设计、自主管理、自主成长)成长理念,通过创新三级管理模式(纵向:政教处、年段、班级;政教处、生管组、宿舍长。横向:社团、学生会、班委),着力打造三级平台(社团、班委会、宿管会),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进一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

(4)主题研究:开展课题科研引领德育发展

问题导向、主题研究、课题科研三部曲引领德育发展。在德育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探讨中实现德育主题化、课题化,从而实现德育共同体在“课题科研”中凝聚团队、在“理论学习”中碰撞思维、在“专家引领”中孕育智慧、在“实践反思” 中追求新高……这德育三部曲使得每一位教师由完成德育任务的被动工作型转变为德育主人翁的积极主动工作型,进而实现从事务型向理论型、从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德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5)重点关注:优化养成教育提升德育实效

落实班级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及校园文化在行为规范教育中的隐形价值;强化全员德育理念,优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寓教于乐。完善课程建设,提升行为规范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环境)——课程(载体)——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行为规范教育模式,提升德育实效。

5.达成标志

(1)2018年11月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研究,为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选课选考、高考志愿填报等做好准备。

(2)2018-2019学年初步完成德育策略的理论架构。

(3)2019-2020学年仪式教育类德育课程与主题活动类德育课程初具雏形,着手德育课程标准的起草修订与德育课程校本教材的编撰。

(4)2018年初步建构起学生自主管理三级模式,探索适合新课标新高考选课走班自主管理模式。

(5)更进一步做好家委会、校友会等工作,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党的德育方针路线,认真落实学生安全教育、教育扶贫等事务。

(6)充分盘活校内外各项德育资源重点做好建校80周年教育教学成果展以及高考综合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相关配套、辅助工作。

(三)教务

1.工作小组

组长:黄沿海

成员:林少安 赵世亮 谢梓璋 陈东红

2.基本思想

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以课程体系建构实施为平台,以“智慧课堂”建设为抓手,引导教师重新认识教学本质、课堂本质和教师在“固本立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提升师生的生命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工作目标

(1)突破高初中招生升学瓶颈,初中实现面向南安市招生,高中实现面向泉州招生,高考志愿录取实现百花齐放;其中高中部继续做好自主招生、圆梦班、特长生招生工作。

(2)在完善各类课程并贯通各类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南一特色的课程序列。

(3)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结构。

(4)教师教学行为由控制性教学行为转向整合性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4.实施内容

(1)多元高效招生

①初中招生工作开创新局面。不断巩固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实施等路径促进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兴趣发展、中考成绩等各方面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争取获得招生片区乃至全市等更大范围内的认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实现面向南安市招生。

②高中招生工作更扎实有效。推进对政府政策方针、学校文化、学校环境、教育教学质量、招生政策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官方纸质媒体等网络或纸媒平台加大力度,盘活教师、学生乃至优秀毕业生等群体力量,通过回初中母校座谈、讲座等方式拓展宣传广度,招生领导小组分片区深入通过现场讲座、答疑等方式推进宣传深度,积极开展多元化、多样化宣传工作,使社会、家长乃至考生对学校各加全面的认识,群众认可度、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因此在自主招生、圆梦班招生、特长生招生等各项招生工作上更加扎实有效。

③学校多元化育人成果显著。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这一关键。立足课程建设这一根基,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积极学习、领会高考综合改革理念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通过丰富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和多样化育人模式,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和兴趣能力个性要求,促进各类竞赛、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百花齐放,争取高考成绩、学生综合素养蒸蒸日上,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有鲜明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推进课程建设

①探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操作途径

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改要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计划期内,我校着手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即基础型课程调整实施的相关工作。

一方面,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积极贯彻新课标、新高考等高考综合改革理念及精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外围分析,即对学校生源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教师课堂观察、学生个人自述、学生访谈和座谈、学生问卷、家长访谈、学生作品等方式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困难、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希望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整合,勾勒出学生学习需求剖面图。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结合学校及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校本化的课程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实施细则。

②完善拓展性、研究型、德育型等校本课程序列

融合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乃至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而形成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拓展型、研究型和德育型相结合的高端校本课程。该课程序列具有主题性、综合性、开放性三大特征,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个性见长的“人”。

在本计划期内,学校将通过多种途径确立并统一教师的课程观念,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形成教师的课程共识。充分调动一切资源,组建并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共同体,包括课题研究共同体、教师实施共同体、师生实践共同体、家校合作共同体、名校联盟共同体、高校合作共同体、海外交流共同体等。制定并修缮该课程及课程各模块的课程标准。编撰各模块课程的教材,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完善,成熟后加以出版。在各模块课程基本成型的基础上,理清、贯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固本立人”校本课程序列。

③梳理、贯通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对学校已有的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梳理,探究并贯通各类课程之间及各类课程内部各模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序列,促进学校特色与教育品质的形成。

(3)变革教学模式

为推进“一体二维”教学模式变革,践行“课堂本质是课程、学生、教师三个生命体之间多元多层次的对话过程,课堂的宗旨与归宿是提升师生的生命智慧”这一课堂理念,融合信息技术,着手推进微走班、分层教学、校本作业、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资源数据库等智慧课堂实践项目,进行“一体二维”、“三课三环”课堂形态变革的深度实践。

①提炼智慧课堂基本特征,丰富一体二维课堂理念

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实践,将智慧课堂的时代内涵与校本内涵结合,以多元多层次对话为理论支撑,以信息技术融合为基本载体,推进三课三环、微走班、分层教学、跨学科融合、校本作业等课堂教学变革,在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实践研究中丰富一体二维课堂理念。

②在多样课程中学会选择,在分层教学中实现成才

我校长期坚持运用多样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在数十年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多元化的课程实施中不断积累着分层走班教学经验,在分层教学中不断细化木桶理论运用,扬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实现教育教学有效高效、扬峰填谷。比如体育教研组从20世纪80年代就采取按体能分层、采取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面向局部学生的辅优类、转差类、临界生、特优类、特长类、竞赛类等课程,都是采取分层走班形式。

③推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一体二维评价体系

指导并引领一线教师对智慧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智慧课堂课型的开发构建,发掘案例,培育典型,总结经验,初步构建校本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落实一体二维评价体系。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路径,积极引入家长、专家乃至社会等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主动采用努力指数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多样化评价、综合性评价、层次性评价等评价手段实现评价手段多元化,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设置不同类型的评价,如用学分绩点制来评价学生学业,用写实性评价方式来为学生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等,率先探索能够与新课标、新课改选课走班制教学相适应的新的评价模式。

④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突破瓶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有计划地指导并组织教师对一体二维、三课三环、微走班、分层教学、技术融合等智慧课堂进行系统学习、扎实实践、深入反思、自觉积淀,提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智慧与应变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课堂形态,实现专业创新发展,形成一支优质的稳定的教师资源。

⑤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与学习行为,在教师精心建构的智慧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习得智慧的学习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形成智慧的价值取向,建构完整的智慧人格,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

5.达成标志

(1)招生工作

巩固原有招生工作成绩,通过微信平台、知名纸媒等网络宣传和实地招生说明会相结合,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通过分层教学、微走班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高校的联系,开拓学生眼界视野,鼓励学生填报志愿时综合省内外、国内外形势加以权衡选择,避免扎堆内耗,实现百花齐放。

(2)课程建设

①2018年12月完成对现有校本课程的梳理和评价工作,确定5-10门重点建设课程。

②2019年3月完成各类课程之间关系的梳理,初步形成具有南一特色的学校课程序列。

③2019年5月,初步确立和统一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理念和细则。

④2019年9月完成课程的全面构建,完成校本课程教材的编撰,本规划期内新出版5-7校本课程教材,并进入正式实施。

⑤调研每天8节课、每节课40分钟教学模式,保障选课走班等课程实施的课时要求。

(3)教学模式

①2019年7月前完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微走班、分层教学、一体二维、三课三环、等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实践。

②2019年8月初步形成智慧课堂背景下一体二维评价标准研制。

2020年3月初步形成“智慧课堂”校本化建设策略及不同序列校本课程的有效课堂模式及其呈现形态课例。

(四)教研

1.工作小组

组长:黄沿海

成员:戴南阳 杨淑延 卓美源 黄明坂 李志鹏

2.基本思想

继续践行“固本立人”改革理念,问题导向,项目带动,任务驱动,提高教育科研实效,在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学科建设、学科竞赛等教科研工作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3.工作目标

(1)通过推进三大工程,在队伍充实中形成科研核心力量。

(2)落实校长三带方案,在练兵活动中提升教学教研能力。

(3)推进管理人才培养,在扁平化管理中增强教师综合能力。

(4)探求合作资源整合,在平台构筑中推动优质学科建设。

4.实施内容

(1)积极推动三大工程,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①引智工程。我校将继续引进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尤其是不同区域人才,促进学校的文化交流和综合发展。创造外部环境,拓展生存空间,实行外派跟班学习、引进专家讲学等方式,让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流通起来,丰富学校的人才库和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科研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②建智工程。在充分把握本校名师、优质学科、学科联盟校、基地校等优厚资源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包括走班、素质评价、学分认定、学生活动、学习过程等教育教学平台和覆盖多个校区的行政管理、人事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现代网络管理模式。搜集、整理并解读经典与前沿教育理论及学科教学理论,并通过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与传播,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理论、政策支持,便于教师开展相关教育研究;对科研档案进行分类(微课程档案、课题档案、综合档案、个人档案)管理,专人专管,实行责任制;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档案,加强大数据库在资源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为教学科研提供大数据等强有力的保障。

③造智工程。引入“36918”指导指标,引导老师自我评价和规划。任教3年后,应完成全部项目的第一层次的要求(合格教师),任教6年后应完成全部项目的第二层次的要求(骨干教师),任教9年后应完成全部项目的第三层次的大部分要求(学科带头人),任教18年后,应完成全部项目的第四层次的大部分要求(名教师),第五层次的要求为指导性指标(教育专家)。我校在同越来越多的高校交流协作中,在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活动中,在新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等的学习中,更直观地了解中学人才的培养方向,本计划内将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学业教学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全面、更丰富的综合指导,把能力培养和品德建设综合起来,引导学生定位学习,对接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2)落实校长三带方案,在大练兵活动中提升教研能力。

①问题导向。没有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有问题就可以是课题,有课题就可以有解决问题的方案成果。我校倡导教研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危机意识,引领教师队伍思考“弯道在哪里”、“如何去超车”。在学科竞赛中、在现实教学中,瓶颈在哪里?怎么解决?以问题发现到课题形成,以问题解决到成果展现,推动教研活动踏实而紧密地围绕一线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质量提升。

②制度规范。细化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多维化的激励与评价机制,通过绩效考核、职称量化等奖励,激发教师教研热情和活力。进一步完善课题申报、推门听课、三研(研学、研教、研评)常态机制、学科培优转差、学科竞赛辅导、外出交流培训等管理机制,即实行分管领导亲自抓,教研室负责抓,教师教练员具体抓的三梯级管理形式;实行年段负责制、学科负责制、教练教师负责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南安一中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南安一中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既有对过程的管理与规范,又有对结果的检测与奖励,确保各项教研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③以带促研。在以老带新、名优教师带骨干教师等原有机制规范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积极落实推进《校长如何“带教师、带教学、带教研”专业大练兵活动方案》,校长亲自领兵挂帅,在个体新老结队上,指导张伟民、李小雯、刘芳蓉个人专业素养及管理能力提升;在宏观管理上,实现纵横双向结队关系:纵向帮带,即校长--副校长--教研室—教师;横向帮带,即校长--年段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同时,积极盘活学校名师资源,让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名师队伍给学生讲座、与教师座谈,并以老带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不仅在业务团队上实现梯队传帮带,同时也在管理人才上实现传帮带,教师呈现科学有序的梯队成长。

④以赛促研。通过读书交流活动、讲教育教学故事比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例比赛、说课比赛、磨题评解题讲题比赛、三笔比赛、一师一优课等业务能力竞赛,促进校内教学经验交流,并即时在《教研天地》上刊发优秀案例,以供学习参考。

⑤交流提升。在原有校本教研、片区交流基础上,加大与省内外名校的交流学习力度,走出去,向省内如厦门一中、师大附中、莆田一中、宁化一中等学校学习,省外则到长春、武汉、石家庄和衡水中学学习,既有短期的交流学习,同时也派驻较长周期的跟岗学习;请进来,将省考试院、厦门教科所、泉州教科所、天水一中等省内外名师专家请进学校,直接面向学生讲座,同时又与学校教师座谈,实现师生深度学习。

⑥任务驱动。无论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主任科任团队教研、以学科为单位的备课组教研、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等各级各类校本教研,还是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跟岗学习等交流,又或者是请进来,专家莅临讲座指导,都事先拟好学习内容、规划学习任务,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教研任务,驱动校本教研、校际交流等活动,在任务驱动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三)加强管理型人才培养,扩展职业发展路径

从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和培养管理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也能更好地促使自身发展,同时扩展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为青年教师的后期发展打好基础。因而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为此,学校要加强管理型人才这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学校中层和年段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使他们不仅自己行,带对别人也行,成长为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与管理才能兼优的全能型人才。

(4)积极构筑各类平台,推动教师梯队发展、优质学科建设

①以“校本课程”实施为平台,促进中青年教师群体发展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逐渐成为课程建设、开发和实施的骨干力量,并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②设立“青年教师交流群”,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设立、调整、充实青年教师交流队伍,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交流群的平台作用,帮助他们在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特色,造就更多的教育教学新秀,建设学校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市、校级名师后备队伍。

③成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组”,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在原师徒结对基础上,组建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名优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组”,引领学校教师实现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与教育环境创新。着力培养三类骨干教师:一是在常规教学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的,如教学能手、把关教师等;一是在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如优秀班主任、团委干部等;一是在教研和科研中发挥带头作用的,如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④组建“南一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壮大南一名师队伍

拟成立“南安一中名师工作室”,聚集各级教科所、学科基地校和我校名师,积极带领学校高端教师后备队伍投入课程建设和各种高层次教学研究,帮助他们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扩大学校名师队伍影响力,扩大名师队伍后备力量,支持教师形成高质量的成果。在创建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锻造南安一中百年名校的名师队伍。

⑤以新一轮的教师教育工作为契机,规划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课改落实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的教师教育必须以教师为本,突出教师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探索符合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强化教师本体知识、学科关键能力等培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创新教师教育研修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分类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实施分层培训,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

⑥继续开展教师校本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校本研修以教研组、备课组、年段、班级为基本单位,以集中专题研修和日常研修相结合为主要方式,以教师基本素养、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建设、学生学情、新高考动向等为主要内容。多向度多层次地发挥团队和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5) 汇聚多方资源成合力,助力学科竞赛创新高

用尽省学科教育研究基地校、泉州市学科联盟基地校、高校共建单位、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校、家委会等资源力量,进一步建立学科特长生以及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增加实践培训、实验研究、理论学习等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助力学生专长发展。

进一步完善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教育、学科培优、竞赛辅导的管理机制,即实行分管领导亲自抓,教研室负责抓,教师教练员具体抓的三梯级管理形式;实行年段负责制、学科负责制、教练教师负责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南安一中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南安一中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研究有效、高效测评方式,加强学生选拔的力度,引导学生多学习肯磨题深钻研。实现对过程的管理与规范、对结果的检测与奖励,推动学科竞赛等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5.达成标志

(1)全面落实《校长如何“带教师、带教研、带教学”专业练兵活动方案》,激活学校管理、教师、职员、职工等更层面教学教研活力。

(2)巩固与省内外名校、各大高校的合作共建关系,主动与更多名校、高校建立密切联系,建构校际课程、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完善教研各项管理制度,为新课标新教材理论及实践学习、新高考动向把握、选课走班、分层走班模式等做好制度保障。

(3)本计划期内争取在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骨干教师评选上有所突破,师生获奖人数、人次有所突破。

(4)本计划期间有2-3个课题被列为省市级重点课题,校级层面出版教研专著1本;实现全体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达30-50篇次,并有较高层次的刊物论文成果。

(5)梳理建校80周年来教育教学成果,结合不同年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情况,出版相关著作5—10本。

 (五)总务

1.工作小组

组长:苏文德

成员:蔡培强 李玉南 雷建平 叶墀龙

2发展目标

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后勤保障,创设整洁、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协助落实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协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就学就业问题。

3.具体措施

①疏理完善学校总务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广泛听取学校教职工意见和建议,并着手修改、试行。配合各方力量,协助做好各类各项校友、企业、华侨等社会力量冠名奖教基金,三年内争取募集到各类冠名奖教基金2000万元。

②追加投入500万用于进一步改善教师、学生宿舍,食堂改进工作长抓不懈。投入500万完善体音美器材、场地等硬件设施。重点加快理化生实验室、地理生物园、阳光生物棚、体音美相关器材、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食堂、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资源配套设施更新工作,极大提高学生、教师工作学习条件。

③开源节流。按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好现有校区的资源配置,创建文化氛围浓厚,环境整洁、安全、优美的新校园。

④两区三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学科竞赛、奖教等支出。为学校出版5—10著作做好资金等各项保障工作。

⑤投入1500万元用于完善江北校区各项附属工程,继续推进两区校园环境建设改造工程、厕所改造工程,使学校环境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和亮化,为百年名校实现环境育人夯实基础。

⑥通过劳动保洁工作,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做好师生外出学习、专家学者莅临参观指导、华裔学生莅校交流学习等各项活动资金、场地等后勤保障工作。

咨询热线

0595-86382402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9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