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学校概况

校训:诚、毅、博、勇

学校概况

我心目中的好学校 ——南安一中发展战略思考与实践研究

我心目中的好学校

——南安一中发展战略思考与实践研究

无标题2.png

三十多年教育生涯里,我一直思考着: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国家需要的,才是老百姓希望的、孩子们向往的?“一所好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在我心目中,她必定是社会心中有学校、学校心中有老师、老师心中有学生、师生心中有家国,是每个孩子均能获得最大程度发展的圣园。因此,要成为这样的学校,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好校长的前瞻理念,少不了博学仁爱、敬业奉献的好老师,少不了能够让师生最大化施展身手的多元平台,少不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

好学校是什么样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校长是学校的领航人,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高瞻远瞩的视野以及实干精神,在办学发展过程中,能“承上启下”,既凝练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又开拓未来发展路径;能以义务教育为基础,为终身发展做铺垫,也为大学选才供资鉴,为民族复兴育人才。这不论是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还是回应时代要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当然,好学校要树立“没有质量,就没有尊严”的理念,但又不止于成绩这唯一标准。因为一所学校,没有高考,她过不了今天,但只有高考,一定过不了明天。对于学校而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是我们教育人追求的目标。好学校理应满足民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一、好学校,树人以德,文以化之

好学校的文化,不仅仅是墙上镌刻了的校训、校风、校史、校歌,也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多少新名词、新概念、新主张,关键在于处于文化氛围中的人,是否继承并发扬着优秀文化,并在其中“不扶自直”,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自觉而全面富有个性地成长。

国家的精神,就在于个体深深的家国情怀与个人高远的志向抱负紧密融合之中。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构成新时代的每一位公民、每一个家庭,如果都爱国、文明、健康,那么国家就更加和谐、稳定、富强。要让学生深深的明白,要有本事,更要有责任担当,特别是对家国责任的承担。本事小的,正心修身齐家,为家庭做贡献;本事大的,治国平天下,报国佑民。

“鸡蛋由外而内打破,只能是食物;而由内而外打破的,才是生命”。面对变革发展的时代,学校必得由内而外地守正革新,才会更有生命力,必得由内而外地化育,才能更好地发展,这其中,人是关键,而优秀文化,特别是家国情怀的熏陶,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英国伊顿公学,有着“英国的未来,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的美誉,她的优秀文化哺育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包括卡梅伦等20余位英国首相,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等杰出人物。这就是伊顿公学传承近600年对学生人格与社会责任等全面关怀这一优秀文化的力量!

美国西点军校流传着一句豪言:“(美国)大部分历史是由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创造的。”无论战争年代涌现出的3700名将军、4位五星上将、3名总统等杰出军政人才,还是和平时期走出的诸如发明飞机的奥维尔·怀特、主持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莱斯利·格罗乌斯、第一次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福兰克·波门以及500强企业领袖中等无数科技、商界精英,西点军校为何能持续培育众多人才?这就是“责任、荣誉、国家”西点精神的力量。

谈及此,不禁让人想起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西南联大。

这所只存在8年零11个月的“最穷大学”,在战火纷飞里经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却培育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2位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靠得是什么?是以校训“刚毅坚卓”为精神坐标、救亡图存的家国责任。

就是由此可见,好学校,未必是占地有多大、环境有多优美,更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可持续的文化构建。这些,首先要体现在让广大校友铭记、认同的物化景观,譬如北大未名湖,清华二校门,扬州中学荷塘,福师大附中银杏;其次,体现在这些学校的校风、师风、学风等优秀文化,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优秀的文化,是最有渗透力、穿透力的,这力量将渗透入所有学子的血脉,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那些承载文化的独特的校园景观等物质载体,都将成为所有校友灵魂寄托所在,转化为他们身上更高责任担当的意志与精神。

我心目中的好学校,她将给师生提供自由成长、生活、工作、学习、进步的文化精神环境。时代在变化,社会进程日益加快,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经济背景、文化基础等在某种程度上千差万别。在此基础上,一百位学生就有百种思维方式,好老师立德树人的本领,就在于通过个性化的育人方式,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生长,这种教育尊重差异性,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量产,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呆板说教。

好学校,就是要有好意志、好精神、好文化,树人以德,文以化之。

二、好学校,教育情怀,藏修息游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之魂。好学校,需要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好校长。

教育情怀,是指对教育事业、学生和学校怀着热爱的感情与执着的追求,是把教育当作安身立命的事业看待,以此为初心,锤炼过硬的育人本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传道授业,实现好学校的人生,使得人人在人生旅途不同阶段驻足回首时,都会充满感动、感激和感恩。因为一支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心怀热爱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教育,成就好学校,孕育好学生。

好校长,从道德、学识、眼界、精神、行为等来看,校长的格局有多大、目光有多远,直接关乎到一所学校未来,关乎一个区域的未来。他不能只是照着文件办事,不唯上、不哗众、只唯实,在引领好教师成长的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在育人模式革新上守正而不守旧,勇于先行先试。

好老师,有思想,有情怀,敢实践,而不是照本宣科,他的言行举止、学识思想等,影响着学生一辈子。民国教育家陶行知、杨昌济、朱自清,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都是有思想、有才华的好老师。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写道:“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好老师尤应如此,而不是为了诸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头衔,并不是说这些头衔不重要,只是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好教师的教育情怀、博学奉献等师者风范。

我的导师江苏天一中学沈茂德老校长曾说过:“不讲钱的老师不是人,整天讲钱的老师更不是人。”按我的理解看,是说要保证老师工作待遇,要思考并适当满足老师生活、工作、成长等物质以及精神各方面需求,但好老师不能为了身价等私利而斤斤计较。因为教育不是工业范式,而是农业范式,农民不会总去折腾庄稼,育人也是如此。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生长的麦田,老师就是那麦田的守望者、耕耘者、开拓者。人的生长和发展,都是在学校的沃土中,如种子般靠自己的生命力慢慢成长,容不得马虎,不能以市侩小民的心胸、眼光对待,更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换句话说,好校长,不仅需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情怀,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生态,予教师于物质保障,更予以职业尊严,涵养教师更高的教育境界、更温暖的育人情怀,提升队伍的教育情怀。

好学校,校长要引领教师发展,让师者风范富有教育情怀。

三、好学校,家国情怀,化民易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要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足够的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方面的学习,而不是唯一的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学习。让学生作为新时代新公民的基本属性和要素更完善,这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作用,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得到满足和发展,包括精神、心灵、生活、家庭、情感,健康,创造等等。不论社会如何进步,每个人都将面对不幸、苦难、成功、幸福、生命、死亡等一系列人生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些,我们的教育应有更多的着墨,而不是一笔带过甚或避而不谈。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毛泽东主席13岁写下“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17岁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后来创办了《湘江评论》、建立了新民学会,他曾在信中写道“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试问,当下孩子们若能在中学时代立下有远大理想、抱负,该会是多内强大的内生驱动力啊!

正如任正非说的“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最终领先了世界”,青年立志,矢志不移,成就伟业。当然,志向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立誓,而是百折不挠的确信;重要的不单是怀抱理想,而是在磨砺中是否始终如一;更多不仅仅是为了小我、小家,而是着眼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这幅对联描绘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关心时政,心系民族复兴,17岁便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等人被称为“四大寇”,先是刻苦学习,学医行医,后以共和为目标,弃医从政,踏上医国之路。

因此,学生在学校,要有健康的身心,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有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原成飞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歼十现场总指挥杨廷阔校友(大学物理方向)曾提及,南一给他影响最深刻的学科是哲学。在他的哲学里,国家荣誉与责任是首要使命,而高科技不应追求复杂,简单实用才是重要理念。1995年2月,杨先生在美国参加研讨会时,一名美国记者问道,你们(指成飞公司)制造美国麦道飞机机头,这是不是抢了美国工人饭碗?杨先生回答说,不是我们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相反,应该是我们养活了美国工人。他以辨证的睿智,简单地化解了记者提问的陷阱。他曾陪波音老总到都江堰参观,在探讨为何历经2000多年风雨,这项工程还能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时,他们共同指出,这不是由于工程有多么复杂,而是看上去很简单,同样的,制造飞机等高科技产品也是如此,简单、实用才是至高原则,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抗癌“圣斗士”潘明继先生校友说,童年的苦难是他一生的财富。他回忆就读南一时,住牛棚、吃咸菜,牛棚里染上了瘌痢头,他被同学取笑为“阿臭”,隔年,他获得了学校陈嘉庚奖学金,后来成为抗癌国医。潘老先生在世时,连续54年坚持回南安罗东老家义诊,而潘家义诊团,至今已连续60多年返乡义诊。潘老先生用生命行医,德艺双馨,更以其敬业、奉献的精神阐述、传承家国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知以存真行为道和,知行合一保国佑民”。一所好学校,以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为生态之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她的成长,一定是把历练留给自己,把良心交给历史。

好学校,应该有好精神。陶行知先生:“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精神不是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好学校立德树人、家国情怀、教育情怀、远大志向等好精神不也是如此,她不用钱买,都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就有几分,而且好精神能够互相感化,好习惯可以互相锻炼,这一切都不关有没有钱,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

好学校要常怀危机感

回首南一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一代代勤勉的南一人,在南安乃至八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从战火纷飞走来,在百废待兴中崛起,在改革开放中扬帆,在新时代里奋进,名驰八闽。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两区一分校管理成功实践,优质教育服务南安发展,学校五大学科奥赛居全国百强,高考成绩进入福建G20行列,成为全国34所一流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重要基地,南一精神已深深根植于八万多学子的血脉中,他们遍布国内外,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佼楚,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深切地看到学校面临的的重重危机。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时代的前进,新时代教育处在新起点上迈上更高水平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提出更多元、更高质量的需求。但中心城市教育的虹吸效应,无论是人才、生源、资源等,如孔雀东南飞一般聚集,让本就受经济、文化等现实制约的县级学校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县级中学办学发展面临西北有高楼的瓶颈。特别是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昔日名校若固守不变,必将被淘汰出局、重新洗牌。当然,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好学校,应危中见机,把握发展革新先机。

从内部机制看,每一所学校固然都有其成熟而稳定的发展模式,有其鲜明而富有成效的育人方式,甚至有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知识老化、职业倦怠等,区域经济文化等制约着教育视野、教育资源,若学校没有危机感、固步自封,结局显而易见。况且,学校作为育人阵地,若只枕于过去或现有的辉煌,安于现状,这样的学校,无论是文化,还是队伍,势必如温水中的青蛙一样,一定都是毫无生命力可言。

内忧外困之下,爱校爱乡爱国的南一学子,富有教育远见的各级领导,勤勉有加、甘于奉献的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都寄予期望。而学校只有立足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实现自身优质内涵发展,从而实现办“好学校”的目标,这就涉及了成为好学校的“道”与“术”的问题。

好学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成不变,她需要居安思危、与时俱进、革新图强,要有危机感,是积淀、发展的过程,能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如此才能在时代洪流中持续发展。我所倡导的“全国一流,百年名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好学校要怎么打造

学校,如何回应社会转型需求成就好学校?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聚焦于问题解决而改进,还是以愿景目标凝聚共识力量?是企望政策聚焦于等靠要的被动发展,还是系统化建构办学理念关照下以学校为中心的育人共同体?是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人才培养,还是以优秀文化引领服务于全面育人任务?我想,明确学校优势和长处的生长性,以办学理念规划发展战略、统领学校改革方向,重构学校优秀文化,进而引导全体师生校友朝着共同目标,这是成为好学校不二路径。

建设全国一流的好学校目标,是南一不断深化改革的动力,从精细化管理、扁平化管理,到任务驱动、追问式等精致化管理改革,从五大平台、六大中心建设,到任务分解挂图作战,都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校改进范畴,是“术”的层面,这一过程中,从内到外为学校换入新鲜血液,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形成,学校重构优秀文化,五大战略适时提出,“大新之道”的育人改革共识日渐达成,从而渐渐具备发展向好的“好学校”雏形。

一、构建和谐多元的学校文化

文化建设是凝聚集体力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远大的办学目标是优秀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重建学校文化是学校整体、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当然,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于校内范围思考,应该关注到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分歧和冲突等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并根据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去重建新的学校价值观,这也决定了文化建设需要特色、合作、适应与引领的属性,这是我主张的“大新之道”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主张“家国责任,教育情怀”的学校文化、“屹立南一,眺望世界”的育人目标原因所在。

(一)文化的持续性:传承与革新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积极传承、不断发展学校优秀文化,是塑造师生灵魂的教育力量。八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南一从不缺优秀文化,《南一往事》一书中《老艄公的思念》《在南中工作那艰难的岁月里》等文章描述的历任校长,他们无不关注学生成长,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健康有序的工作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声誉日盛;书中《我在一中的四十年》《园丁的爱苗情》《盛情育桃李 师风泽后人》《校友心中的盈盈绿树》等文章追忆的老一辈教师风采,他们开创、继承并弘扬学校严、勤、实的优秀作风,用优秀的文化引领着汪属治、陈兴利、林少安、吕文谦、杨淑延、黄沿海等一批批教师成长,共同缔造、革新着学校更优文化,至今,两区一分校的办学格局下,“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化育了八万多名南一学子。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多元,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实业家、金融家、艺术家、……精彩纷呈的各领域制高点,呼唤着更多的南一学子去抢占。这就需要更优秀的学校文化、更宽广的办学视野、更远大的教育理想,才能让南一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让学子“屹立南一,眺望世界”。

2019年,学校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我们积极梳理办学历史,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工作,积极联络各界优秀校友,积极走访、筹建各地校友会,这一过程中,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厦门、福州等各地校友会积极响应,侯昌财、蔡永年、傅子芬、陈德恩等社会贤达热心支持,学校以校史墙、校史馆、校友亭、奋勉亭、景观湖等物质载体,让优秀的文化实起来,同时,通过“毕业照片墙”“杰出校友展示”“校友沙龙”“突出贡献奖”“历史我见证”“大新讲坛”等活动,让优秀文化在口口相授中动起来,通过《南一往事》《成长在南一》《大新之道》以及正在筹划中的《南一故事》(书名暂定)等书籍,让优秀文化在争相传阅中潮起来,通过教育教学成果展,让优秀文化亮起来。

与此同时,一系列开拓性工作陆续展开,比如,以创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为契机,深入推进学校管理综合改革、提升办学内涵;以海纳百川的区域文化精神和包容异域文化为铺垫,面向积极引进多元人才,实施拓展性、国际化战略,凝聚校友、家长、社区以及高校等海内外各方力量,为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重构学校优秀文化。

(二)目标的持续性:超越与引领

开拓者的足迹是历史前进的起点;奋斗者的肩头是办学登高的阶梯。在原有优秀文化、原有办学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奠定好学校的基础。

南一八秩,我们定下“全国一流,百年名校”的目标,就是在总结历史、辩清现状的基础上,力求超越,并以这个远大的目标,引领学校文化崇构,从而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为实现办学发展目标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精神支柱。乘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切实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协商,凝聚力量,形成党政工团妇退等各方合力,凝练践行固本立人的校长理念,着力找准突破口,形成建设全国一流学校的目标共识,提升教师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志向,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从而引领学校优秀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最重要的诉求,是渐进式的理解与认同的过程,多元和谐的优秀学校文化,贵在可持续性。她是在整体而系统地分析学校办学历史、所处环境的基础上, 发现学校优先发展的项目, 确定发展目标, 挖掘校内外各项潜在资源, 描绘好发展蓝本, 并以文化与目标的持续性,引领学校师生价值观, 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好学校持续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建设德才双馨的师资队伍

学校文化包含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高于显性文化,而“人”是关键所在,这是学校优秀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实践者,因而,在学校持续性战略中,人才的持续性是重中之重。

换言之,就是要坚持不断引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碰撞,过程是繁杂的,历程是痛苦的,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实现跳出南安办教育,让学校成为教育的净土、乐土、沃土,让广大师生茁壮成长。人才引育,特别是非南安、非泉州或非福建籍的人才培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比如,蒋新征夫妇、江海泉夫妇等。同时,通过设立“牵线”奖励金等形式,关心教师的婚姻、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的难题,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创造人才安居乐业、进德成才的条件,使之更加安教、乐教、善教。

在大胆启用中青年教师中,提升队伍文化。着力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管理型队伍促管理文化,也就是教研组长、年段长、中层行政、校级领导等后备干部梯队的培养,积极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如苏文德、叶泉波等 ,他们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快速融入,为南一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比如刘长芃、谢梓璋、卓美源、陈琳东等,这是学校希望所在;二是抓名优教师培养,开辟绿色通道量身打造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促进诸如蒋新征、江海泉、洪丽敏、林巧瑜等首批26位正高级、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的成长。

当然,队伍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员更新、替换,更重要的是,以有效的机制为他们明方向、搭平台、指路子、压担子、严要求,从而让青年人能够在历练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奖励评价机制,建成公平竞争良好业态,让流汗的人不流泪。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摆脱斤斤计较等小市民心态。

我校重视人才引育工作,可以富有成效。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重视队伍培养的服务性、持续性的战略原则。从历久弥新的传帮带、青蓝结对,到名优教师成长绿色通道,从外出培训交流、跟岗学习等积极“走出去”,到“大新讲坛”、教授讲座、专家进校等努力“请进来”,再到形成的“想干事的人有事干,有事干的人干成事,干成事的人有发展空间”的文化氛围,持续性的引育工作,服务性的育人文化,重构学校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育人文化、生习文化等,促进专业教师、管理干部等团队的优质化发展,形成异域多元文化的交融,打造了南一队伍的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障,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才双馨就是队伍建设的指路明灯。好学校必然要着眼于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才能营造热爱教育、执着钻研、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搭建高效多元的教育平台

(一)构建“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选择,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南一积极转变育人方式,着力破解培养方式单一、办学模式趋同、办学活力不足等难题,积极探索满足时代发展、人才成长等需求的多元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内涵,不断优化办学环境,促进学全面化发展,克服“千校一面、千人同貌”的弊端,在确保落实成国家与地方课程基础上,拓宽学校自留地,将现有“一体二维”课程进行重整,课程维度向国际交流、大学先修、互联网空间、动手实践及社会融入拓展,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强化实验操作、实践体验、研学交流等课程要求,构建 “课程+大学先修、实验室、社会、国际交流、虚拟空间”等,开发涵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学科融合类、海内外研学类、空中课堂等“五育”融合课程模型,深化走班制,推进分层教学,尊重并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做到“一人一课表”,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的最优化。

(二)优化“课堂+”方案。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课堂,不再仅仅局限于窗内的教室讲台,更是窗外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不再仅仅是校内各类教室场馆,更是校外社会多元的实践资源,甚至是从国内到国外的世界大舞台。聚焦高考综合改革机遇,梳理南一内外各项资源,构建“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在探索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围绕“五维”课程,牢牢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机遇,积极深化原有选课走班制度,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功能,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提质增效实践探索,推进分层、分类、分项、走班教学,积极构建体现教学教育规律导向的“课堂+”教与学组织模式,推进 “课堂+劳动、社会实践、实验室、社团活动、互联网空间、研学”等课程实施组织模式创新,构建创新导向的专长型、实践性活动教学体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前沿科技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等联系,强化体验、实践与感悟,线上线下、教室内外结合,推动从“书中学”到“做中学”的转变,促进跨时空学习交流,逐步形成项目学习、主题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活动设计与体验以及展示导向等教学组织形式,落实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校本作业,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需求,让南一教育组织方式更好适应区域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达成。

(三)推进“平台+”建设。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南一积极推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宽口径升学等“平台+”建设,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如,加强与清北等全国顶尖高校的联系,对频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接前沿学术研究,培养、输送符合高校选拔要求、满足未来30年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学生;与厦门理工、集美大学、闽科大等附近高校共建实验基地,与福师大共建“教育协同创新基地”,使省内高校的高端实验室、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等为我校所用;积极贯彻高校多元化招生政策,为学生创设满足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空海民航招飞、免费医学、公费师范生、艺体招考、体育单招等不同层次需求的条件;建设华文教育基地,开展海内外夏令营交流活动,促进与美国、日本、东南亚、台湾、香港等海内外研学交流,开拓学生视野。

丰富多样、可选择的教育平台,是“行走”的、目中有“人”的教育,体现教育者心中有爱、行中有善,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目标,彰显着尊重学生选择权,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体现,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助力着南一学子“屹立南一,眺望世界”。

四、制定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功没有捷径,需要循序渐进。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好学校,以道统术,以术得道。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要有战术思维,更要有战略眼光。

目前,若仅有较为空泛的文化、队伍、平台等“术”的建设支持,还远不够使学校达到“好学校”标准的,要有长远的目标、远大的战略、共识的理念来支持,就南一而言,就是要走以“战略”为指向的“大新之道”。

(一)服务性战略。

教育,服务是根本原则。学校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服务于学生成长、教师成长,服务于民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服务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就南安而言,人口基数大,外来人口多,南一要满足民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量与公平的诉求,要服务于南安从教育大市重返教育强市的战略要求,成就南一教育品牌、文化品牌,为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和先行区”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规划,这就要求学校以“家国责任,教育情怀”为服务性战略基点,构成一个和谐的育人体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学校成为“大学之基,中学之旗”。

达成这一战略,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理念,同时要与时俱进,最大适度调整自身定位,立足两区一分校的办学格局,提高校园文化风气和环境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更高要求。其次,要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优秀人才奉献给国家。

(二)持续性战略。

好学校,要不断追求高尚的育人境界,不断超越,这必定是一场艰难、痛苦而持久的战争,持续发展将是最正确的策略。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古往今来,合作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大新之道的持续性战略,关键在重构持续性学校文化,建设持续性师资队伍,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优化持续性教育资源,汇进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学校发展持续性。而这一切,无不需要形成共识、团结协作。我衷心希望众人拾柴,能与各位团结协作为校奉献,我也深知人与人打交道最困难,而个人的勤勉,远抵不上团队得力量。但时间如此紧迫,每一步革新发展得脚印又如此艰难,与其让团队在舒适中懈怠,甚至堕落,不如让团队在继承与弘扬的痛苦中前进、觉醒。这是推动学校持续性发展非走不可的弯道。

(三)品牌化战略。

如何在一众中学中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独树一帜?那就是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品牌兴校,建大学之基,擎中学之旗。

想要建立一个好的品牌,就必须以质量为重中之重,构建一个有质量、有特色、有办学之“道”的“好学校”。就南一而言,就是从解决读书问题到育人成才的提升,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成为社会栋梁,就是将育人模式、高考中考成绩、学科竞赛等,在“大新之道”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品牌化。

首先是文化品牌。文化,富有人文特征,兼有育人特征,它包含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优秀精神传统,也包含着校园景观、功能场所等各项物质资源。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习环境等,无不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品牌的建设,则是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以先进的理念统摄,并加以传承发展。就南一而言,就是继承并弘扬“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秉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示范辐射、春风化雨的作用,引领南一学子“站立南一,眺望世界”,厚植师生的家国责任。

其次是教师品牌。让“敬业、博学、爱生、奉献”的教师队伍,从教书到育人转变,从匠师到人师发展。“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要有长善救失的教育情怀,宽严并济,以具备博大的胸径、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过硬的基本功,指引学生去坚定志趣、努力学习,如大鱼般引导学子们到知识深海觅食、成长,收到育人、化俗、成才的预期效果,不就是成就教育的“大新之道”吗?正是在这“大新之道”的指引下,我校拥有正高级教师4位,特级教师6位,省杰出人民教师、教学名师2位,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百余人,更有五大学科竞赛、创新大赛等金牌教练团队,南一教师品牌化成效初显。

还有校友品牌。我走过许多学校,发现江苏金陵中学走出26位两院院士,扬州中学45位,上海中学走出57位,远到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名,近在福州一中、厦门一中等,这些名校都培养出诸多杰出校友,遍布国内外各领域,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好学校的校友品牌,比如我校的庄钊文校友、郑溪水校友等,他们都是好学校在社会上一张亮丽的铭牌,不止于对振兴教育、培优人才、扩大影响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优秀的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表现,而校友的个人成长经历,又成为众多学子精神力量的感召,使其都能更好地成人、成功、成才。

学校有了品牌,树立了品牌精神,才能实现“学校中,人与花树草木鱼鸟共生;课内外、窗内外、校内外,育人平台多元化”的目标,才会加深社会对它的认可,使教育质量和信誉得到保证,让师生眼界更开阔、胸怀更宽广、知识更精深博大,使其能够担任起家国建设的重任。同时,利用品牌拓展资源和发展空间。通过管理文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整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行内行外教育力量,丰富学校内涵建设,优化育人实效,让师生站立在南一上,眺望大千世界。

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精神,落到学校层面,就是要以办“好学校”的战略来创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学发展服务性、持续性、品牌化等战略为指引,为实现全国一流的办学目标努力奋斗,并进一步争取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校。

当然,仅有81年的办学历史,又处于县域地区,学校的办学视野、人才队伍、现代化教育资源等,还有诸多不足,南一必须常怀危机感。目前,南一积极投入省示范高中建设,就要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好学校的成长路径。因此,必须守正而不守旧、自信而不自大,在继承学校八十年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锤炼、弘扬发展南一精神,不断完善办学五大平台,不断探索办学的新理念、新途径,让学校在新时代的教育中勇立潮头。

总之,我心目中的好学校,不仅是中高考、竞赛的好成绩,还要产生一大批人师、名师,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未来人才,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师生在学校优秀文化的沃土上自由地成长,与此同时,资源配备要考虑持续性,才能保证粮仓有粮,办学不慌,才能行稳致远。在这好学校的校园,应是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实现“校在森林中,人在花园中”;教室里书声琅琅,运动场上龙腾虎跃。好学校先进的文化,将引领一个区域,成就区域先进文化的缔造者之一,成为“大学之基,中学之旗”;将引领未来发展,从好学校走出去的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志向远大,又脚踏实地、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中国梦的筑梦者、追梦者、圆梦者, 成为国家栋梁,这样我们国家的脊梁就更硬了。


咨询热线

0595-86382402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9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