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育催化拔尖人才的产生
文/陈国璋
南安一中加强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围绕强基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用体系科学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奥赛带动学科竞赛,发展学科特色教学和竞赛特色项目。注重对特长生、优秀生的培养,让不同兴趣、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拥有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培养学科竞赛骨干教师和培养名师结合起来。开发涵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学科融合类、海内外研学类等“五育”融合课程模型。深化走班制,推进分层分类教学,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课程”。
强基训练,一起切磋。
第二课堂,让学生更精彩更放松。
“在我心中,探寻世界的本源、应用发现的科学原理是人生价值最佳的体现,更是人类存在最崇高的意义。我尤其热爱天文和物理,从小就立志投身科研、航天报国,所以,在高中我选择了参加物理竞赛,这是我的筑梦逐梦之路。”
今年被清华大学机械、航空与动力类专业录取的南安一中卓昱杭同学是“强基计划”的第一批受益者,在国旗下他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奋进之路。
面对全新的高校自主选拔“强基计划”第一年,南安一中“强基+多元”的教育办学模式结出硕果,10名学子通过强基就读清华、北大,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达到272人,一批优秀学生通过强基计划,进入更高学府学习。
“丰富课程体系,弹性分层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教育夯实拓宽了学生的基础,而深入人心的强基计划,则催化了优秀拔尖人才的产生。”南安一中校长陈国璋说,新时代的教育要为不同类型人才发展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让具有不同优势智能和不同兴趣志向的孩子都能平等地全面发展,更要厚植孩子们的家国情怀,让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优秀人才,以更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接受党和国家的选拔,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择志”鲜明
学生志趣与国家需求结合
梁小孟,在“强基计划”中获得清华大学综合素质优秀评价,被清华大学历史专业录取。
“虽然众人眼中清华重理、北大尚文,但历史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一直为之努力。”梁同学说,她是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清华的“强基计划”。在学校厚植家国情怀的英才教育理念引导下,她坚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立志于“人文日新”的历史学专业学习。
像梁小孟同学这样的高分生通过“强基计划”考入清北的同学还有4位,位居全省前列。“强基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相比以往的‘择分’,‘择志’的色彩更加鲜明。”陈国璋说,学校加强了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围绕强基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造了一整套教育教学体系,科学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完善了“大新讲坛”“校友沙龙”“家长学校”等平台,完善了校友跟踪服务体系,邀请歼十现场总指挥杨廷阔、文学家戴冠青教授、石油专家林昌荣、乒乓球世界冠军郭跃华等知名校友、专家开设讲座;通过知名高校优秀生源基地,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莅校讲学;盘活区域教育资源,邀请乡贤侨领、民俗专家、当地企业家、热心家长等人士进课堂,以讲故事形式交流,将基础学科前沿理念、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厚植家国情怀与生涯规划指导等相结合。
“无论是学科奥赛,还是强基计划,社会各界都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学校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宣传到位,将家长期望、学生志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不断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家长、学校与国家教育方针同频共振。”学校物理奥赛教练老师杨宏伟说,强基计划的宣传普及,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拓宽了学生的志趣选择。
学校还利用多年优生培养、奥赛指导的经验,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需求、中观层面的学校多元教育体系、微观层面的学生特长优势等方面做好各项服务支撑,打通校内外育人平台,打消家长学生的心理顾虑,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为了让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在‘强基计划’中受益,学校和老师们都时刻关注着‘强基计划’的一线信息,及时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的志向和国家战略需求相对应。” 已经是清华大学未央学院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学生的王鸿斌说。
“以往学科竞赛能降分,现在志趣是大头。”全国模范教师、学校金牌教练蒋新征说,真正感兴趣、有志向,才学得深、走得远。
学科培优
学科特色教学和竞赛并行
2020届高三应届毕业生黄旭,从初三开始,就师从全国模范教师、化学名师蒋新征学习化学。“当时他就展现了对化学的兴趣和天赋,升入高中以后,学校就将他当成化学奥赛的种子选手重点培养。”蒋新征说,在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黄旭以优异成绩勇夺金牌,凭借这一优异表现,他如愿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录取。
“学科竞赛是学校锤炼学生综合素质培优的一个特色路径。”学校教研室主任卓美源说,学科竞赛可以培育优生更全面科学思维,发现挖掘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优生资源,也为学生们拓宽高考升学渠道,这也正是学校围绕“强基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题中之义。
学校逐渐确立学生“培优”三维目标:以奥赛带动学科竞赛,发展学科特色教学和竞赛特色项目,提升办学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对特长生、优秀生的培养,让不同兴趣、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拥有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培养学科竞赛骨干教师和培养名师结合起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让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实行‘分管领导亲自抓,教研室负责抓,学科奥赛团队具体抓’的三梯级管理模式。”卓美源说,以专业的辅导教师,配套的辅导教材,固定的课时安排,完善的考核机制等高质量保障,确保学科培优竞赛辅导高效有序推进。
学生“培优”从高中初始。高一年级新生,学校组织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班,通过优化师资配置达到最高效的教学,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竞赛能力,为今后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高校学科营、综合营乃至参加高考后的强基计划进一步夯实基础。
高二学生,有意识侧重其竞赛和各种学科营的定向培养,通过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和引进、配置竞赛教练资源,实现学生的竞赛兴趣和综合学科竞赛能力的提升。
高三年级,组织专业教师团队通过精细把握学生知识薄弱环节,基于学情个性化精准施策,补短扬长。对于学科竞赛的同学,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分科目、分时段针对个体特点补齐因竞赛落下的课程,实现竞赛与高考双赢。
学校每年通过严苛选拔一批有竞争力的竞赛苗子,强化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应赛四种能力。学生自愿自选和考试选拔组建“奥赛培训班”,有计划、有目标进行学科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多层次多方式梯队教学。
具体来说,对于近年来,学校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各类竞赛中成绩尤为突出,包括黄旭、苏洪波等在内的多位同学进入省队并获得国家级奖牌,王鸿斌、王维宁等多位同学获得清华北大等高校学科营、综合营优秀评价与优惠政策。
“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冲击具有影响力学科竞赛的引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锻炼,也使学科进步全面开花,英才多出。”卓美源说,第34届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南安一中有12位同学收获省一等奖,3位同学入选福建省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取得1银2铜的好成绩。近10余年,学校共有28人获国家级奖项,获省级一等奖有223人。
多元课堂
一人一课表激发学科兴趣
叉开腿站直,轻轻推动球杆,随着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球被推向两米开外的球洞内。这是南安一中高一学生在学校组织的高尔夫球第二课堂上练习高尔夫推杆的场景。
这学期,南安一中的第二课堂引入高尔夫球兴趣班,吸引全校100名学生报名。“学校既有包括网球、攀岩这些新潮的兴趣课,也有围棋、手工针线、吟唱等这些传统的课程。”学校党总支书记黄沿海说,第二课堂被分为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心理五大板块,开设了60多门课程。
每周二到周五下午的第八节课,是南安一中最“欢腾”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所有学生都会第一时间奔向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立足学校80多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20多年来的学科奥赛经验,创设了立足国家课程,涵盖学科竞赛、艺体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多元教育平台。
增设丰富第二课堂内涵的初衷,是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延伸,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最佳补充。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样以后他们进入高校或者走进社会,都会有不一样的眼界。
“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好奇心和学科兴趣的培养,这与当前推进的强基总体要求不谋而合,也是第二课堂拓展创新的用意和深意。”陈国璋说,第二课堂的多元开设,是南安一中积极探索多元育人模式的探索,能进一步提升办学内涵,提高办学质量,为学校培育多元人才创造一个最佳平台。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南安一中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模式,推进弹性分层教学方式,探索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打造成长的专属通道,通过多元教育夯实并拓宽学生基础。
在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上,开发了涵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学科融合类、海内外研学类等“五育”融合课程模型。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还深化走班制,推进分层分类教学,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尊重并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做到“一人一课表”,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正在开辟近十亩田地作为劳动教育基地,创设涵盖航模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电工室、木工室等在内的科技楼,加大落实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陈国璋说,学校还将打通特优生培养绿色通道,探索小学、初中、高中特优生一贯培养机制,设立专项培优资金、强化中学高校衔接培养,招才引智强基造智,引进紧缺学科前沿高端硕博人才,夯实“强基+多元”的育人模式。